动态
@Sunkist “切近本质”指的是更广泛的概念,包括对生命的思考,对精神世界的思考。文章作者用“社会责任”或是“角色责任”去框架一个人的“意义和快乐”,这显然是带入了自己主观的情绪在里面,将自己的世界观投射到了所有人身上。一句“社会责任就是快乐、就是意义“,真是能让那些为“生的意义”磕破脑袋的大哲学家们撞死在豆腐上了。换句话说,她只是在整合自己的世界观,而非从“人”的角度去思考“生”去思考“活”。要论生的意义、以及快乐,与其看这位“心理师”装X,不如真的去读读对这方面又认真研究的学者们。比如罗杰斯马洛斯的人本心理学派,又或是荣格一类追寻精神世界的精神学家,甚至说严肃的神学研究也会非常深刻地接触到这个领域,至于哲学家更是一大批一大批了(非常不推荐哲学领域)。当然,对心理有兴趣必然推荐当今主流心理《认知心理》,也可看看外国大学的许多公开课,比如“幸福课”,“心理导论”,都是有深度地讨论了这些问题。接触了以上随便一类学识回过头再看这位“心理师”的文章,心理只有两个字“肤浅”,再加两个字的话就是“可笑”。
回复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