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洋水仙玻璃花
2023-09-12

有关于‘‘我非我’’
当事件发生时,人们会有所反应,从而产生某种结果,得到某种效果。被指责被误会就会感到不解、愤怒、委屈、无感,被夸奖被理解就会感到兴奋、慰藉、傲慢、不屑,又因不同的感受而表现出不同的表情,行为,得到相对于的结果,这是一种常规的行为感知模式,即‘‘我因什么感到什么从而表现出什么’’是由‘‘诱因’’引起‘‘反应’’得到‘‘结果’’。
当一个人足够了解自己时,就会熟悉于自己会阴因什么样的‘‘诱因’’引起什么样的‘‘反应’’而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上,便可以控制‘‘自我’’的感知模式,因为知道‘‘诱因,反应,结果’’的关系,所以可以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需要的‘‘结果’’而改变‘‘反应’’诱因的方式,列如我知道我会因被指责受挫感到难过而陷入情绪陷阱-进入抑郁状态,那么便可以提前对反应型进行干涉以避免陷入情绪陷阱-抑郁状态的结果。以上这种常规的行为感知模式与建立在这基础上的自我干预方式,在这里我称其为‘‘我即我’’。
‘‘我即我’’是习惯于自我,出于自我的主观目的或客观需求而对常规行为感知模式进行干预的概念,那么相对来说‘‘我非我’’就可以解释为并非出自于自我的习惯,异常于主观目的与客观需求的异常行为感知模式的概念。
‘‘我非我’’中,‘‘诱因,反应,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异常的即‘‘诱因引起不正常的反应,反应得到不正常的结果’’,例如某人长期以往习惯性麻木于来自原生家庭的一切诱因,无论指责激励关切都毫无情绪波动,而,某一次相同的诱因却引起了异常的反应,是强烈的愤怒愉悦委屈,这种异常的反应在情绪回归平常后,令某人感到疑惑与陌生,就像是并非自己的他人突兀地取代自我进行了反应,但很快又被修正,所以结果也没有延续异常的反应同样异常。
这种异常的发生通常是少数而突兀的,若是在之后出现的多数而频繁那么应该是‘‘我即我’’发生了某种转变而不是‘‘我非我’’,同时‘‘我非我’’也表现为‘‘我清楚什么样的结果是我所抗拒的,是异于甚至反于主观目的与客观需求的,但我还是‘‘下意识’’的那么去做出了异常的反应’’。
‘‘我非我’’的成因个人认为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其一,‘‘我非我’’是一种隐藏于深层心理的‘‘我即我’’,因为深藏所以不熟悉不习惯,所以在触发时感到异常与陌生。
其二,‘‘我非我’’的异常来源于‘‘学习趋同’’,每个人的‘‘我即我’’都是由周边环境影响形成独属于自己逐渐成熟与特化的,这一过程是不断学习更新的,而‘‘我非我’’的发生便是在这过程中模仿学习他人行为感知模式的试错,因为是来自他人的且可能并不适用于自己所以是异于自己陌生的。
其三,‘‘我非我’’的发生可能是触发了逆反心理或自毁倾向,因为不想所以那么做虽然不好但是就要那么做。正常但是异常。
成因之间有可能互相影响的结果。
以上即有关‘‘我非我’’的个人论述。
纯属个人见解,欢迎讨论。

回复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