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洋水仙玻璃花
10-20 23:44

分享一下非洲哲学的二维时间观,他们将人生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ZAMANI』是“漫长的过去”,第二部分『SASA』是“当下与近现在的未来”。
还挺符合我的生活观的,人生是有厚重的过去,现在,和看得见的近未来组成的,过去并非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散,而是过去我所有的经历都砌作一块一块的砖石,垒起一座名为“自我”的高墙,在塑造我的同时,也将我的心隔绝保护起来。
现在的认知不是今天,明天,以后,而是“在那件事发生之后”,与“在这件事正发生时”,以及“某件事将必然的发生”,我的许多感情是严重滞后的,往往是在事后的“现在”,才会去定义当时的感受,并对比,许多事正发生时,我的感官正第一时间记录,被触碰,被依赖,对话发生,夜谈就是很舒服很爽,很喜欢,好吃的就是很好吃,漂亮的就是很漂亮,这是不假思索的。
以及我期待必然发生的事,与好朋友见面,酒杯将碰,电影播放前的幕布,快递物流的接近,摆出造型将映射下的相片,期待将发生的事将给我带来感官上的新鲜与刺激,哪怕是不好的负面的,我也会因“我期待”而绝不会后悔。
思想的世界里不存在未来,应该说不存在远处的未来,那种“等到了什么什么,就轻松了”的谎言,怎么可能还会相信?我不愿意将不适与痛苦投射到是虚无缥缈的“美好未来”上,远远未发生的是不值得为填补现在的匮乏而期待的,那样更会因为过度呼吸而落差恶心,会因沉没成本而扭曲倒因为果,会因期间发生的很多很多而改观,将“理想”变成一张废纸。
非洲的哲学观真的有点说法的,相对来说应该是和生活环境有关系,更自然更暴力更原始,所以是“我活到了现在并将要去做什么事”,是忠于当下现实的。想到在非洲有些地方的人认为艾滋病是不存在的,因为艾滋可能会潜伏到四五六十岁才会病发有明显的症状,许多人根本回不到那个年纪,也就是这样,期望十年二十年几十年之后的美好生活,而给予一个当下受折磨的慰藉,能不能活到那个年纪还要另说呢。
也不是说推崇及时行乐,而是对现在更切实的生活,思考自己从过去获得,现在已拥有的,以及期望能看得见的未来中,自己将获得的,相对来说,我会在加一项是我更期待我可以成为的,跟着自己的感受,感官,享受生活。

回复是一种美德
齿轮转过十二点
10-21 20:57

那些真正脚踏大地的人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