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Muyun 🍥
09-19 00:33

突然想起来了一个事情,看书想到的。

一个人对一个事情、一句话的反应非常大,往往不是因为这个人真的那么脾气暴躁和着急,是因为ta心中潜藏的一些压抑的情绪导致的行为。类似于“吹狗哨”同一个声音,大部分人听不到,但特定的狗能听到并做出反应。同样,一句话或一个行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无伤大雅,但对某个有着特定创伤或长期压抑经历的人来说,却如同按下了核按钮,引爆了ta内心深处所有未被看见、未被尊重、未被疗愈的伤痛。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里,查理的情况非常特殊且悲剧。他的智力飞速提升,远远超过了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速度。他像一个拥有巨人力量却不知道如何控制力道的婴儿。他对纪尼安小姐的“爱”和欲望,是基于他新获得的、无法完全理解的智识和生理冲动,但他缺乏相应的共情能力和道德约束来得体地表达。他的行为让女性读者感到不适,是因为它精准地触发了女性在现实中普遍经历的、被物化、被“理性”(智商)而非“情感”(尊重)所追求的恐惧。那些评论“为什么看个书还要打拳?”的人,恰恰是没能听到这个“狗哨”的人,他们无法将小说中的情节与现实中的结构性困境联系起来。

在生活里,也有很多这种事情,我这里举个在男性里常见的例子。
一个丈夫在工作上承受了巨大压力,但从小被教育要“有担当”的他,习惯了自己消化所有负面情绪。某天晚饭时,他的妻子只是很平常地说了一句:“这个月的房贷,得想想办法了。”这句话在妻子看来是共同商议的起点,但在他耳中,却瞬间被翻译成了“你赚的钱不够,你没能履行好养家的责任”,从而触发他巨大的羞耻与焦虑。他可能会突然沉默、不耐烦地打断、或者莫名地发火:“天天就知道钱钱钱!我压力已经很大了,你就不能让我安静吃顿饭吗?”
一个只被父母关注成绩,前半生都在被用成绩捆绑的孩子,在后来也很可能因为类似的话有冲动,例如“为什么什么都要关注成绩?为什么你们总要问我这个!?”;比如一个上学期间就要打工的孩子,父母除了询问班次也没有其他对话的想法,每天到家了便是“明天几点上班?”“明天要不要上班?”“下周有没有班?”,孩子也很可能因此对父母的对话产生抵触,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导致了孩子认为“每次找我都是为了说这个!”,所以去抗拒跟父母对话, 关系也就越来越差;一个常常被玩弄的人,ta对此产生阴影,所以在未来大家开ta任何玩笑,ta可能都会显现一种“过于应激”的感觉,大家会觉得他“莫名其妙,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包括生活里的一些家庭主妇非常容易暴怒,也可能是因为父亲常常的缺席,理解工作繁忙,但有些父亲常常做的便是隐身,然后不去照顾,宁愿说母亲“你怎么不管管?”也不自己去帮一下孩子和自己的老婆,导致妻子最后越来越易怒暴躁没有耐心,是因为无形的劳动:家务、育儿劳动被视作“理所当然”,得不到认可和尊重。情感的孤立:丈夫的“隐身”和缺席,让她独自承担所有压力和情绪。自我的湮灭:作为“母亲”、“妻子”的角色完全吞噬了作为“个人”的存在。

我想到之前有个视频,一个女人(不知道是母亲还是女儿)她发现自己的鸡蛋没有了,大声询问“我的鸡蛋呢!!”结果没有人给她应该有的尊重(保护每个人分配好的食物,什么是谁的至少也要问一下),她直接把餐桌的菜都弄到桌下说“都别吃了!!”,这让很多网友觉得“有必要吗?一个鸡蛋而已。”但他们忽略了在平常里,她也许是习惯了太多这种“不被关注 不被尊重”的感觉,所以对这一次有如此大的反应。那个鸡蛋,不仅仅是鸡蛋,它是属于“她”这个个体的、为数不多的、可以被明确标识的财产和尊严。别人随意拿走鸡蛋,意味着连这最后一点点边界和尊重都在被践踏。这不是一个鸡蛋的问题,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有一些网络上常见的视频,父母向网友求助,为什么自己一和孩子对话孩子就非常抵触,态度非常不好;一些丈夫把自己老婆的“泼妇样子”给发布网络上,说女人结婚了跟泼妇没区别;一些爱人会把自己的对象发布在网上,投墙,说以前是非常温柔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变得那么偏激暴躁。可以看到的是,他们通常不去说自己平常都是对对方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不了解情况的网友会用冷漠的言语攻击这些看起来“疯狂”的人。

这其中,便包括了查理对纪尼安小姐的臆想,让女读者应激,因为她们确实体会到太多这种“不被尊重”的感觉;一个丈夫对妻子一句关于家中贷款支出的询问应激,因为他们从小被社会用“价值”绑定,且大部分都是不允许表达情绪,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哭就不是个男人”;一个孩子不想和父母对话,因为在平常中,他们也确实体会到太多“父母只会跟他们谈论利益相关的事情”,所以一旦父母因为他们的反抗有些不高兴,他们便会非常暴躁;一个家庭主妇,因为总被认为“所有事都是你应该做的”“你是妈妈,你就该忍受孩子随便吃你的东西,大家是一家人”,所以一些非常小的举动,会让她变成“泼妇”;还有刚刚说的, 曾经被玩笑戏弄,导致对玩笑都应激的人,是因为他们激发了这段回忆和压抑,导致在别人对ta开玩笑的时候暴怒。
这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没想到的例子,绝对不止这些。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反应过度”时,最无效且伤害最大的做法就是去指责ta的反应本身(“你太敏感了”、“开个玩笑而已”、“有必要吗?”)。
真正需要做的是尝试去理解ta反应背后的历史:
对于反应者自身: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可能源于过去的创伤,并尝试与信任的人沟通,说出“当你说XXX/做XXX时,我会感觉到YYY,因为这让我想起了以前……”,而不是直接爆发。去直接跟后来激发你这段过去回忆的无关的人说出来,会让你们的关系更好,也能互相理解,也能让你慢慢走出那份不安。如果你有勇气,沟通能力也很好,或者说觉得对方还是有希望去理解你的意思,去主动跟过去让你有这段应激回忆的人好好谈谈,那是非常厉害的行为,但要记住可能并不能有好的结果。
对于旁观者或引发反应的人(如父母、伴侣):不要去追问“你为什么又生气了?”,而应该问“我做了什么让你感到难受?”,或者更深一层,“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让你对这件事如此敏感?” 这是一个从指责走向理解的巨大转变。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一本厚厚的、由过往经历写成的书,我们看到的只是当前的这一页。如果我们不去尝试阅读前面的章节,就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当前这一页的含义。

回复是一种美德
雪凌Saudade
09-19 12:55

分析在理。但是,这种应激反应很容易变成胡搅蛮缠

挽歌
09-19 11:16

写得很好,感觉在看一本专业的心理学书籍一样,描述得体到位。
生活中这种现象确实挺恼人的,你的解读一定可以为这里的大家带来真实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