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清温Onism
08-24 23:46

我发现我有一种动态普世的价值观导向,但实则我的思想与周围人相差挺多的,所以我并不觉得与周围人能有什么相似之处,或者说那些相似之处都是可以被称为“人之常情”的观念我觉得这不能称为什么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会使得人们有所谓共同话题,好比同样玩某款游戏,各人出于各自的目的需要参与到游戏中来。类似的体验,方式侧重点不同,收获的感悟也不同,这些差异大到足以在人们(玩家群体)间出现不可忽视的分歧,虽然做的是同一件事。我不认为是所经历验的事造就了人们的不同。我认为人们在此事件中的认知过程更为重要,同样是发生在同样的人身上亦能因此也有不同的收获。例如网络上人们一句感悟:“初闻不识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人在不同人生阶段读同一本书,亦有不同的收获。是进一步的理解、亦是更识曲中意义的阅历、沉淀、厚度、心境。是所有对过去的印象构成了现在的我,有了不同的印象就可以称为不同的“我”了,此又即“物是人非”罢说,说到底便是一定印象在一定生理躯壳条件对另一新印象的无规则连接,当然具有偶然性,或许在平行时空中有不同的分岔吧。
我所处的是高三楼的楼道走廊,前上方隔空数百米是高一教学楼,我也曾在那里眺望这里,所见仅为光照下模糊的色块、轮廓,攒动的人影。就如我今日所见般。以我而言,此刻个体的独立性已经交汇、共振成为群体的符号。那些只是尚且处于某个年级的学生。独特性可贵,而趋同质化却也便于学校管理了。我们同在此校中思,考或者说至少同处在这里,这不仅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中,社会更是普遍如此。想起《兰亭集序》中那句“后之览者亦将于有感于斯文”了。时过境迁,现代手机软件算法强化了人们的个体的偏见。信息茧房不止在网络上把人们彼此隔离,更在现实中使人们的距离更加遥远,将人们的思想覆上无自知的自以为是的隔膜,愚昧、幼稚。再谈谈互联网上的梗,我认为梗让人们快速拥有的共同立场、态度。梗的使用让人们先入为主的认为“我们”是同一类人,然而这种感受是被误解扭曲的,实则并非共情、共鸣的体验(更像是最近互联网新流行的“傻子共振”)更妨碍了心灵的交互,处在这种状态的人无意识地追求“feeling good”而非新知、思考。很多人早已沉迷于这种“奶头乐”中。停止了独立思考欲望(本我)占据了上头,动物性试图控制它不该控制的区域,人性(自我与超我)则被压抑的隐蔽起来,无意识地受困于算法,成为毫无报酬也毫无隐私的平台的奴隶,如温水中的青蛙般逐步陷于泥泽,难以自拔,脱身。再谈个性化推荐,我认为个性化推荐强化了个体偏见,人们通过提供诸如点赞、停留时间、评论等的用户数据让平台记住他们的偏好,算法对其进行人物画像、为其个性化推荐与其偏见、立场、态度相似或一致的视频,人们欢心、满足于这些一面之词。惯于接受这种已知带来的熟悉感,久而久之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失去了适应新环境、接纳新认知的能力。再说了这种由算法带来的个性化与荣格心理学中的个性化本质的人格发展、自性完善是不同的,两者虽然同名却导向截然相反的结果…

回复是一种美德
清温Onism
08-25 00:11

这篇日记没怎么修改和重构,或许有些语法上的错误。无关紧要了